志于道 游于艺

媒体视界

媒体视界

重庆日报:重报观察|新文科“突围”,看艺术院校如何融合破局

日期:2025-09-11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量:

奏唱国歌、佩戴校徽、新生代表发言……9月10日,川美校园,林木葱郁,水墨盈香。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该校举行了盛大的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

1660名本科生(含港澳台、华侨学生40人)、589名硕士生(含港澳台学生5人)、46名博士生,正式成为这一有着85年深厚历史底蕴、被誉为“重庆文化金名片”的艺术高校里的生动“浪花”。

▲川美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现场。 通讯员 杨金良 摄

近来,随着一些知名高校文科专业招生未满,甚至部分高校停招或撤销部分文科专业,“文科无用”“文科萎缩”“学艺术要家里有矿”“投入高回报低”等论调,在各个网络平台上甚嚣尘上,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川美,为何在报考人数、生源质量上“逆风”上扬?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门槛不低

艺考不再“易考”

“我高考分629,专业分260”“我高考分593,专业分276”……走进新生队伍,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报出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

▲川美2025级新生中,不少人在高考中有出色表现。通讯员 杨金良 摄

长久以来,艺考曾被不少人认为是“捷径”,一些文化课成绩不突出的考生试图通过艺考来完成大学梦。这使得大众有了“艺术门槛太低”“学习不好的才会去艺考”“200来分就能上个好大学”的认知。

“这其实是社会对艺术、对艺术生的误解。”来自浙江杭州的大一新生陈铭敏称。

事实上,去年,“新艺考”政策就已落地实施: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行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统考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只有“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要求较高”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可按程序申请,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其他专业均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成绩。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还规定,高校不得降低报考条件,不得放宽资格审核标准。

“此举使省级统考范围扩大、省级统考的水平和质量提升,校考的高校及专业范围大幅压缩。与以往‘各自为政’的省级专业统考相比,此次艺考改革做到了‘全国一盘棋’。在文化成绩方面,不仅包括艺术史论、艺术管理在内的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专业,也明确规定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川美相关负责人称,这无疑扭转了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提升高考文化成绩门槛、突出专业与文化并重,实现科学选才。

“改革后,有些人可能会担心,艺术类专业招生文化课成绩‘门槛’提高,对部分同学来说增加了压力,尤其在‘文科无用’等论调影响下,对艺术类高校的招生可能带来挑战。可从我们学校今年的招生情况看,不仅报考人数未减少,高分段学生数量反而增加不少,有的学生的高考成绩甚至可以上985和211高校。”该负责人称。

思变应变

挺进融合培养“新赛道”

近日,因我国一知名大学的冷门文科专业在部分省市未招满,甚至部分高校停招或撤销部分文科专业,在网上引发了“文科无用”“文科萎缩”“学艺术要家里有矿”“投入高回报低”等热议。

文科遇冷似乎成了国内外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川美为何“逆风”上扬?

“在我看来,专业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未来。” 院长焦兴涛称,这个世界没有和专业完全重合的行业和职业。专业只是构成这个丰富复杂世界的基本知识集群和技能集成。今天正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未来也可能被迭代,甚至被取代。但不变的是底层能力,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跨界能力。

为此,今年,川美迎来了与电子科技大学“艺术+电子信息技术”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的第一批学生。这是中国艺术院校第一个“跨省、跨校、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培养项目,旨在培养最懂技术的艺术家和最懂艺术的工程师。

▲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川美参赛队获三维数字设计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这绝非简单的‘1+1=2’,而是打开了全新的艺术可能。未来,学生将有机会将编程、交互设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艺术创作,让雕塑‘活’起来,让绘画‘动’起来,让装置与观众互动参与,并成为全新应用领域的开拓者。”焦兴涛说,文理分科,并非楚河汉界不可逾越,恰恰相反,今天的人类知识和突破,几乎都建立在学科的融合交叉之中。

教育重塑

交叉学科的新文科实践

除了融合培养,交叉学科的新文科实践也是一个方向。

▲“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学术展演在川美举行。受访者供图

焦兴涛表示,川美建校85年来,从未停止自我革新,始终站在时代浪尖。在推动传统优势学科更好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的跨界融合,构建起“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艺术与社会创新”“航空航天与战略新兴装备工业设计”四大交叉学科融合方向,教会学生掌握的不仅是雕塑刀与画笔,还有AI技术、虚拟现实等。

此外,川美还高度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创新知识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如,在科技浪潮推动的时代背景下,川美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艺术、人文、科技”融合理念融入课程模块创新,推进“艺科融和”“艺工融通”。与多所理工类大学共建智能汽车工业设计专业群,打造“艺术+工程技术”复合培养体系等。

为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学校以个性化培养和创新创业体系为核心,建设名师领衔、师生互选的特色工作室,同时引入载人航天登月服外观与操作组件设计等重大项目作为学生课程主题,实施中国艺术院校唯一面向全球持续13年招募包括本科毕业生在内的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等。

▲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生作品展人气旺。受访者供图

“在我看来,每个时代的艺术都需要从未来回看,不要局限于过去的艺术边界,要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思维,探索艺术新方法。同时,要扎根实践,服务社会,艺术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艺术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工具,艺术是生活开出的花。此外,还要扩展视野,建立方向坐标,跨界不是迷失自我,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对美的感知、对人性的关怀、对时代的洞察,永远是艺术家的核心能力。”焦兴涛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