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 游于艺

媒体视界

媒体视界

上游新闻:展会期间唯一的生态艺术专题展!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迎来“重庆造”

日期:2025-09-24 作者: 来源:上游新闻 浏览量:

展览现场

兼具生态意涵与中国文化象征的“竹”与“米”成为主角,10组沉浸式艺术装置应运而生……

正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9月22日至25日)上迎来“重庆造”——作为大会期间唯一的生态艺术专题展,由 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策划创作的《生态共生:艺术参与生物圈未来》主题展,以及该校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合作推出的特刊同步亮相现场。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1973年,我国加入该计划,197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每十年举办一届。本次大会是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大会。

围绕本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策划的《生态共生:艺术参与生物圈未来》(Ecological Symbiosis: Artistic Engagement with the Future of the Biosphere)主题展,通过构建“生态—人类—未来”之间的感知通道,探索艺术在重塑自然关系、建构未来生活方式中的能动角色。该展览也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认可,在大会期间唯一的生态艺术专题展。

外国嘉宾在现场体验感受装置作品

整个展览立足于东方哲学“生命—生计—生态”的整体观,融合科技艺术、跨媒介装置与在地材料,选取兼具生态意涵与中国文化象征的“竹”与“米”为创作元素,打造了10组沉浸式艺术装置。展览将通过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交融,激发观众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情感连接与思维互动,拓展生态艺术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表达边界。

据介绍,《生态共生:艺术参与生物圈未来》的创作愿景,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契合“人与生物圈计划”所倡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共生、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参与等核心价值观,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回应本届大会主题“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同步亮相的还有专业期刊《人与生物圈》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推出的“行动中的生态艺术”(2025年5—6期双月刊)特刊,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丛书、生态与生物设计丛书等阶段性成果。

《多样性的中国草原》新书发布

其中,《人与生物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编,全球唯一一本宣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基本理念、挖掘整理生物圈保护区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经典案例的书籍。 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为合作单位,全面负责了本期的策划组稿与编辑工作。该特刊通过生态绘画、生态设计、生态手工艺、生态雕塑与生态摄影等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创作,深化人们对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认知。

由 彭兆荣教授、张颖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丛书”《博物民族志》,是中国首部以人类学方法研究博物学的原创性著作。在“以生命为中心”的视角下,本书提出“博物民族志”作为新的知识形态,关注生命共通与物种共生。

由 副院长段胜峰教授等翻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态与生物设计丛书”《生物艺术:现实的重构》梳理了生物艺术回应“意识危机”的独特路径,探讨了艺术家们通过生物组织、生态系统构建以及科幻叙事等,激烈叩问生命、自然、环境等议题,揭示了生物艺术如何以震撼性的实践持续拓展艺术的边界。

由 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建伟教授拍摄,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滴水生态摄影丛书”的收官之作《多样性的中国草原》,则运用生态摄影的新理念、新方法,全面讲述中国草原的精彩生态故事。

签约仪式现场

展览期间, 还与重庆市林业局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启动雪宝山、阴条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名录行动。

Baidu
map